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理论 > 正文

李墨林:雄心妙手扭转南北冬夏

2021-05-24 14:31

北京晚报

生平

李墨林(1911年-1975年)

河北安新人,1952年11月成立“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四季青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温室生产队队长。

曾获海淀区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75年2月2日因病去世。

星火

心长在土里,才能把庄稼干好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墨林同6户农民一起成立了互助组,建立了自己的温室。

李墨林经常从早到晚泡在温室里。“他一年365天得有300多天往地里跑。当时领导来考察,或者有人来访,找不到他的时候就去温室里找,一找一个准儿。”曾牵头筹备李墨林纪念馆并担任讲解员的郭淑芳说,“当年大家都说李墨林的心长在土里,李墨林就回说:‘一个庄稼人,心要不是长在土里,能把庄稼干好吗?’”

郭淑芳介绍,经年累月,李墨林温室种菜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有个“绝活”:光着膀子进温室,来回走一遍,哈一口气,就知道室温是高了还是低了,湿度是大了还是小了;捏捏菜叶子,听听响声,就知道小苗是“渴了”还是“饿了”……

一遇到下雨下雪,大家都往家里钻,而李墨林却总是往外跑,他得到温室里看看炉子里的火行不行,蒲苫盖没盖严实。一个秋夜,外面突然下起大雨,李墨林从睡梦中惊醒,想起几百间新打起的温室土墙没有盖苫,他披上衣服就往外跑,摸黑跑到温室,冒雨开始干了起来,直到有几个社员也赶来帮忙。几百张席苫盖完之后,几个人都成了泥人。

北京轨迹

让北京市民一年四季有青菜吃

李墨林在工作中萌生出一个想法:把冬天变成夏天,把北方变成南方,让北京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有青菜吃。在李墨林的带领下,四季青的温室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京人民冬天只能吃萝卜白菜的状况。

有一次,在市里开会的会期有点长,李墨林又惦念地里的庄稼。晚上,趁着休会的间隙,他一路走着回到村里的温室,看看蔬菜没有问题,又连夜走着赶回了市里。在四季青,没人数得清李墨林到底去过多少地方,坐过多少汽车、火车,因为经常出差的李墨林从来不报销,每次回来都说车票弄丢了。

有人形容李墨林是职务一串、奖状一墙、奖章一身,但他也是铁锹一把、汗水一脸、红心一颗。李墨林曾被分配过一间办公室,但他几乎没在里头坐过。“他就是割舍不下地里,没事儿就骑车在地里到处转,他总说,劳模劳模,不劳动,怎么叫劳模?”李墨林的大女儿李东霞说。

“父亲参加工作20多年,直到他去世前,别说盖新房了,我们家连房子的顶棚都没糊上。他总是说要等大家都盖房了,咱们再盖;等全社都安上电灯了,咱们再安……”李东霞说。

革命志愿

还得加把劲儿,把温室建设好

李墨林培育出了黄瓜优良品种,但他认为这是社会财富。在他的倡议下,温室每年都拨出几亩地来,专门繁殖优良蔬菜品种,每年都有几十斤菜种寄给全国各地。

“父亲一辈子就是想种好地,想把自己掌握的种菜技术完全奉献给人民,这就是他的初心。”李东霞说,“当年她曾对父亲表达过不想再当农民的想法,但父亲却说:如果大家都不当农民,那谁来当?谁来种粮食、种菜?这么大的国家,大家吃什么?”

1975年2月2日,未满64岁的李墨林临终前仍旧牵挂着四季青的温室生产,惦念着首都人民的吃菜问题,反反复复念叨:“咱们,还得加把劲儿,把温室建设好……保证咱首都的供应。”

来源: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徐英波  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日报社联合制作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