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悦读 > 正文

冯至最痛惜“文革”十年的荒废,他译著等身却从不以翻译家自称

2020-12-04 13:42

北京日报

记者:冯姚平

今天拿到这一匣精美的《冯至译文全集》,非常高兴。要说明的是,这里写着“冯至译文集”,但是也有别人的劳动——《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是父亲和母亲姚可崑合译的,《审美教育书简》则是父亲与范大灿先生合译的。

父亲搞了一辈子外国文学,但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翻译家。他说“我不是那种掌握熟练翻译技巧的翻译家。跟我的爱好有一定的距离的作品,硬着头皮去翻译,往往是失败的。”他认为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从积极方面而言是“丰富自己,启发自己”,从消极方面则是“纠正自己”。从这一匣书可以看出,他的译作并不多,却都是本着这一原则完成的。作为“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继承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外来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新文学作品。他切身体会外来养分的重要,所以从青年时代就积极,甚至是迫切地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他到德国留学读到里尔克的著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但是现在我因为内心的需要,我一字不苟地翻译他致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在这十封信里我更亲切地呼吸着一个伟大的诗人的气息。我译它出来,我赤诚地给中国的青年;我只恨我在20岁上下的时候无人把这样好的东西翻译给我。”读里尔克使他感到终于找到理想的诗、理想的散文,也看到理想的人生。里尔克的一些话击中他的要害,使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他决心研究里尔克,虚心向他学习。虽然由于客观原因研究工作没能继续下去,但里尔克对他做人和作文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几乎停滞了十年的创作之后,我们从他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及一些杂文中可以看出,他的风格变了。他观察、体验,懂得了寂寞同忍耐,严肃认真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从婉约的抒情变为富于哲理的沉思。

1970年代从干校回来后,父亲曾写过一首诗《自谴》:“早年感慨恕中晚,壮岁流离爱少陵。工力此生多浪费,何曾一语创新声?”我以前读的时候,前两句明白,说的是他前半生;后两句有点不能理解,感觉是否有点儿过谦了。最近整理他晚期的信件和日记才知道这不是谦虚,这是他真正的心声,痛苦的心声。我想起一件事,那是社科院刚开始招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生院的一位副院长是我们的邻居,非常偶然地我听见过他们的一次谈话。副院长建议父亲招收博士生,父亲坚决说“不”。事后我问他怎么不同意招博士生呢,照我的想法,他这样的老资格教授应该能招博士生。他说:“不行,这么多年来我们跟国外没有接触,不知道国外现在的情况;有什么新的作品和新的研究,我自己都没有读过,怎么能指导别人呢?”我想起父亲在纪念北大的文章里谈到,他在北大当教师时,曾告诫自己,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的,这样的事父亲是不会干的。

他痛惜光阴的流逝,特别是“文革”十年的荒废。1972年,他因年老体衰提前从干校回来,除了每天上午的“学习”,还是什么事情也不能干。他苦恼极了,他的一生中对时间从来没有这么浪费过!他含着悲愤的心情翻译了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心里想的是要像海涅那样“万箭齐鸣射毒鹰”。

粉碎“四人帮”后,作为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他全身心地投入恢复外国文学研究的工作中,那是他的责任。直到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退居二线,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时间。那年他78岁。克服着病痛的干扰,他抓紧时间读书、学习、研究。论文集《论歌德》于1986年出版,《审美教育书简》和《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也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出版——这两部书的译稿都是在1940年代战争时期完成的。当年在昆明每次“跑警报”,父母只顾两件事,一件是提起一个小皮箱,里面装着他们的手稿;另一件就是赶紧拉上我,跑。我,总是要消失的,而它们——书籍却将永远清新地存在着,“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虽然现在的人们大多不寂寞,但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品味它们)。

感谢范大灿和关惠文,若没有他们二位的促进和帮助,父亲是绝对不会把这两部40多年前的译稿拿出来出版的。他一定要认真地修改完善,要“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心”,但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了,尤其是眼疾严重地困扰着他。范先生研究文艺理论,听说父亲有《审美教育书简》的译稿,一再要求父亲拿出来。拿到书稿,范先生不仅细心校阅,做了不少有益的改动,还附加了详尽的提要和注释。为了更全面地介绍席勒的美学思想,他又译出了一篇《论崇高》作为补充。这样,《审美教育书简》出版了。同样,为了出版外国文学名著《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关先生屡次来家,动员父亲拿出译稿;作为责任编辑,他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对译稿进行了校订加工,父亲很感动,在“译本序”后面特地加了一个“附记”表示感谢。

原标题:父亲冯至从不认为自己是个翻译家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冯姚平

流程编辑:u02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