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17:37
《缓慢而永远》是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书了。书中写了“养老”“看病”“孝亲”“育儿”“养家”一系列热点话题,围绕着家庭及家庭以外的种种现实情境,密切连结着我们自身,以及身边那些或近或远的普通人。
《缓慢而永远》姬中宪 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书里写了很多人:“九零后”九十多岁的奶奶,“老剩男”六十多岁的舅舅,“老宅男”不爱出门的岳父……但归根结底写的是一件事——变老。对于这样显而易见沉重且沮丧的话题,我通常是排斥的,每每看到有关养老疾病等话题,都忙不迭用各种理性视角分析,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大潮,是个永不枯竭的话题。《缓慢而永远》不同,作者姬中宪将变老这件事写出了日常趣味,幽默、轻松,甚至带点喜悦,可仔细一咂摸,又泛起微微心酸,心就这么被起起伏伏地拨弄着。作家鲁敏形容这本书的一句话很生动——读之微苦,又有日月的迟缓安详,如软鞭子抽打,不着痕,只颤然的心惊。
对于我们这一代八零后、九零后的独生子女来说,变老是很陌生的词汇。父母在退休左右的年纪,尚未成为真正的“老年人”,而祖父母一代如果健在,他们的老年生活,大多处在父母一辈亲人的照料之中。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当曾经的年轻人逐渐走向四十、五十的年纪,父母的衰老和赡养老人的人生残酷一面终于露出真容。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我到中年,而你已衰老。
近些年,关于衰老题材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都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与资深记者长江写的《“养老”革命》。但姬中宪似乎又有所不同。他曾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会工作者,现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著有长篇小说《花言》《我不爱你》《阑尾》,如学者张莉所说,是位“保有文学之心”的人,这本书中所写的“哪是他个人的生活呢,这是我们的生活和际遇,我们从此书的许多章节中照出我们自己”。的确,《缓慢而永远》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其中没有虚构的情节,却寓言般串起珠子,讲的全是自己家的事儿,却让人感同身受。
变老是件可怕的事吗?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探讨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没病比有钱更富有,更经得起挥霍。”变老不可怕,疾病缠身的变老才可怕。《缓慢而永远》中,外婆和舅舅住在上海石库门一间老房子里,一层半的结构,楼梯窄到只能放下半只脚。“外婆九十岁以后,在平地上也不太能走路了,但这截楼梯,她仍然可以自己上下。那是她一生的交通要道,她熟悉它,胜过熟悉自己的左右手。”从这个角度看,外婆无疑是富有的,她年逾九十还保持健康。
后来外婆住了院,但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医院不是久留之地,”上海市郊,姬中宪拍下一张仰视高架桥的照片,桥下便是外婆住的敬老院。如今,民办敬老院如雨后春笋,这家条件并不优越的敬老院,能住进来也需要“排号”。往后,敬老院可能会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归宿,在临终关怀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这样的敬老院便确实如它们的学名那样,成为了“舒缓疗护中心”。姬中宪有些黑色幽默地总结:人老了,就没那么讲究,老到一定程度,就统统收进一个院子里,方便死神清点。所以敬老院这样“生命的出口”便会异常拥堵。
故事里的外婆在敬老院度过了百岁生日,家中有位百岁老人,上一代古稀之人便不敢言老,在敬老院中,姬中宪见到各样的老人,笑眯眯的,瘫痪的,得了精神病的,试图逃跑的……“老过那个临界点,人们就不由分说,把她和其他人归为一类,分配进同一个房间。疾病与衰老,抹平了她们的所有差别。”外婆也变得无所谓起来,这样一位一生精致生活的人,并不是真的无所谓,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忍耐周围的一切。
姬中宪的岳父在书中是个有趣的“老宅男”,除夕看完春晚,不管女儿女婿怎么留,也坚决要回自家,岳母相反,很外向,爱唱歌跳舞旅游,相比之下岳父显得更“宅”了,只有偶尔才能在电视里发现一些兴奋点。“宅”岳父遇到了一位“宅”女婿,两个男人都不爱出去玩,姬中宪因此大胆揣测,这不是巧合:“男人的一生,大概就是兴冲冲要往外面跑,然后在外面不断冲撞,不断受伤,最后退回家里,收缩成一个宅男,并最终变成老年痴呆的过程。”
变老的本质是什么?可能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几十年后,如姬中宪这样生于七零末八零初的一代人,父母已过退休年龄,却还没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苍老程度,从六十岁到七十岁这十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段时间,这是一段过渡,从壮年到暮年也是一种生活的剧变。
《缓慢而永远》记述了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我们正日复一日亲身经历却未待言明的人生况味,每个读到它的人不禁会倍感熟悉又恍然惊异。在书中的交叠时空里,彼此相熟也陌生的二十多位人物轮番登场,出没于11章风格各异的中篇,共同面对着必然的生死议题,以及各自五味杂陈的命运片段。《缓慢而永远》既是一部和当下中国人“家庭”有关的作品,也是一面能让我们照见这个时代的镜子:叙事空间既着眼于城市,也落脚于乡村,一首一尾连接着当今中国城市化浪潮在地理上的终点与起点,其间起伏的人心与人生,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缩影。
作者:易萍萍
(原标题:我到中年,而你已衰老)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