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有点儿冷了啊。”冷空气开始频繁袭扰北京城,刘大爷缩了缩脖子,但没有停下慢跑的脚步。住在万泉寺南里小区,有一个优势,这里相对封闭,对步行和晨练人群很友好。但也有一个劣势,这的商业覆盖极不到位,小区二十多栋楼,只有一个便利店。“想吃口热乎早饭,根本不可能。我还是一会儿回家,让老伴儿做点得了。”刘大爷很希望,能在家门口吃上冒着热气的豆腐脑和油饼。
万泉寺南里唯一的商业配套就是这家便利店
最近,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盛强,完成了对北京中心城区西南角30平方公里范围内早餐点的第二次地毯式调研。与2019年相同区域调研数据对比,早餐点数量减少较为明显。在万泉寺南里等特定区域,想找个早点摊,还真不容易。
三个小区“共享”一个早点摊
菜户营桥西南方向大约1公里,紧挨着建设中的丽泽商务区,大片空地包围着的,就是万泉寺南里小区。这片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区,如今只留了一个出入口,小区内部的几条道路,不再对外开放。
清晨7点钟这个时间,上班的、上学的、晨练的,陆陆续续开始从楼里走出来。准备出车的的哥老万,拎着个小包,放进后备箱,“在家里准备了点鸡蛋、面包、牛奶,带着吃”。
刘大爷每天早晨都会在小区里溜达着跑一跑,然后再回家吃早饭。在小区唯一的便利店门前,他停下脚步说:“这里头,原来有一个卖煎饼的小摊位,疫情期间,关了。”于是,现在这个万泉寺南里,没有一个早点摊。
“我家原来住崇文门东花市,那边商业发达。后来建新世界商场,我们就迁这边来了。说老实话,从那时候起,这边商业配套就不太灵,现在就更不行了,这不,吃个早饭都费劲。”上班、上学,可以去目的地附近就餐,退了休的老年人,如果不想自己做饭,只有一个办法——先步行出小区,再往西南方向走约20分钟,前往附近唯一的早餐点。
路曲里拐弯,不是很好走,但为了唯一的早餐点,也值得。在新建的万泉盛景园小区东门内,不用费劲寻找,就能看见排着长队等候早餐的人们。7点半,正是用餐高峰。虽然只是一个餐车,两个人在忙碌,但提供十几种早餐品类,油条、油饼、豆浆、豆脑,都是常见的早餐品种,价钱也很亲民。实际上,这是附近三个小区——万泉寺南里、万泉盛景园、万润风景——唯一的早餐点。
“附近的人,都知道这个点,但是路过的,肯定不知道,因为在小区里面,从外面可能看不见。”万泉盛景园的保安说,排队买早饭的,基本上都是这三个小区的居民。在队伍中焦急等待的莉莉从万润风景小区赶过来:“主要就是图一个方便、热乎。我也能去公司吃,但谁又想饿着肚子挤公交车呢?”
万润风景已经是这三个小区中商业覆盖相对最好的,底商有几家便利店,但没有早餐点。热心的大妈指着其中一家便利店,说那里售卖油条和包子。“这里不让用明火,我们是从外面订的,送过来的,有保温箱,也是热的。”店员说,居民对传统的早餐还是有需求,两箱早餐,每天都能卖完。
这三个小区地处三环内,一共约4000户居民,但无论是小区内部还是周边,都很缺乏餐饮尤其是早餐覆盖。
这个早点摊走过路过容易错过
马连道的情况比万泉寺南里好一些。
以茶叶闻名的马连道,在清晨8点,还没有完全苏醒。茶城没到营业时间,几个路口来来往往的人群,多是附近的居民。老姜牵着狗,脚步轻快,“在这儿找早点摊啊,最方便的就是去北边家乐福那儿,有肯德基什么的,远了点,但肯定有”。还有一个地方,只有附近居民知道,有点难找,一般不给外人推荐,“往南一点,叫第三区商业街,注意看入口,别错过了”。
第三区商业街在茶马街和马连道路夹角,的确很容易错过,因为清晨开放的主要商业设施,需要乘扶梯到地下。老姜说,这里是附近几个路口,唯一卖油饼的地方,“他家油饼地道,每天都排长队,下去看看吧,正是排队的时候。”
第三区商业街地下,是马连道不多的提供早餐的场所之一
刚踏上往下行的扶梯,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油炸食品香味。地下一层是超市和超市四周配套的餐饮,卖炸油饼的“面吧”是其中之一,也是早餐生意最好的。带着小孙子来吃早饭的王大妈刚刚搬到附近不久,“我是慕名而来,专门找过来尝尝的,做的确实不错,没想到小家伙也挺爱吃。”排队和就餐的人群对传统的中式早餐,都有比较高的需求。
“面吧”的王经理,亲自在后厨忙活,不断核对和递送新鲜出炉的馄饨、蛋汤、小米粥,并提醒:“小心,别烫着。”忙到9点半,他才有空歇歇,找了张凳子坐下,“早餐不好做,累,利薄。每天5点钟就要上班,卖的东西是便民的,还不能贵,都是3块、5块的”。
王经理说,附近确实没有更多的早点摊,“现在找一个能做早点的摊位不好找,而且人员培养也是个问题。”这个面积很小的“面吧”雇了7个人,早餐时段至少要保证6个人到岗。疫情影响很大,直到5月,“面吧”才重新开张。“做这一行很考验承受能力。”他说,“需求很大,但坚持下来,也难。”
家门口吃口热乎的为什么有点难?
“面吧”的人均月工资大概是5000元,此外,还有店铺租金,还要在附近租员工宿舍,不租的话,很难找得到人。
“让早点摊难做的原因有很多,有疫情影响,也有交通阻碍。一条社区小路的封闭,可能就会导致一个早点摊的消失。”盛强以万泉寺南里为例,2013年该小区主干道上,还有十几家社区商业,但到了2019年,经整合,只剩下一家便利店。2020年,这条主干道封闭,不再具备穿行功能,便利店里唯一的煎饼档口也经营不下去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万泉盛景园那家唯一早点摊,虽然是在小区东门内,但这个东门正好处在一个三岔路口,来往人群和车辆众多,还有一个公交车站。
盛强2019年和2020年两次调研早餐点。根据他提供的数据:相同区域内,2019年共有早餐厅244个,外卖档口134个,连锁餐厅61个,移动摊位57个,便利店33个,中西糕点38个;2020年消失的早餐厅63个(占比25.8%),外卖档口39个(占比29.1%),连锁餐厅9个(占比14.8%),移动摊位40个(占比70.2%),便利店3个(占比9.1%),中西糕点4个(占比10.5%)。
另一方面,2020年新出现的早餐厅22个,外卖档口15个,连锁餐厅8个,移动摊位12个。便利店和中西糕点两类变化数量过少,没有统计意义。总体算来,截止到2020年9月中旬,四类早餐点的总数量为2019年的81%。
在盛强调研的区域,并不是都很难找到早点摊。比如方庄,就有很密集的早点摊覆盖。在安定路和刘家窑路夹角,至少有7家售卖新鲜早餐的点位。一个烧饼夹肉店铺里,店员不断和熟悉的大爷大妈打着招呼,“有日子没见您了!”一碗羊杂汤,一个烧饼夹肉,热腾腾端上来,总是最受老主顾的欢迎。从瀛海远道而来的徐姐津津乐道:“我是从这边搬迁出去的,现在也常来吃,坐公交到宋家庄转车,还是这边吃的东西多。”
居住在方庄这样原本就具备成熟商业配套的区域,是幸运的。盛强透露,做早餐点调研的初衷,就是希望寻求城市规划工具的更合理运用,在现阶段,他认为即便在规划设计不成熟的区域,商业也有自由发展的可能。
“其实,商业有时候不需要设计,它们会自己破土而出。我在调研中,看到很多很多的围挡长城,它们实际上剥夺了商业破土而出的条件。记得晚报前一阵也报道过——那些封闭的小区大门打开了。我们建围挡和铁丝网或许只要一天,但恢复这里的商业活力却需要半年到一年。好的趋势是,城市管理的观念一直在更新,包括最近开始对规范摆摊更加宽容。”
(原标题:在家门口吃上热乎乎的早餐为什么有点儿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