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文化 > 正文

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3D全息沉浸式体验,数字科技带你“梦入梨园”

2020-11-02 15:36

北京晚报

记者:孙颖 摄影:刘平 制图:张存

“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戏台上三四个龙套就是千军万马,跑几个“圆场”就是万水千山之遥,这指的是戏曲艺术本身具有虚拟性。如今,正在园博园展出的“梦入梨园”——戏曲数字体验展,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用虚拟的沉浸式体验,为戏剧艺术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以此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周多点联动常态化活动之一,展览由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助力打造,为观众呈现一场戏曲之梦。


在现存最早的戏台二郎庙戏台和现存最早的戏《张协状元》前,一对师生在这里“传承”。(左)

观展·解码

3D互动邀观众演绎赵云


观众参与3D互动体验,化身赵云,展现戏曲学习能力,手眼身法步,现场一试高低。

“梦入梨园”——戏曲数字体验展设置在园林中,位于园博园里唯一一个以梦命名的建筑:梦唐园。顺着弯曲的园林小径,循着咿咿呀呀的唱腔,就来到了“梦入梨园”——戏曲数字体验展门口,在园林中观展听戏,别有一番滋味。

在“出将入相”互动区,当下极为热门的人物动态捕捉互动体验让观众化身经典戏曲人物赵云。

观众走到展区中心的体验点上,即和屏幕上的人物完成肢体绑定,挥挥手就能开始游戏。先观看一段赵云的精彩表演,然后跟随赵云学学戏曲中的动作,屏幕上的3D赵云就会实时捕捉追踪观众位置及动作,开启互动体验游戏,观众像是自己在参与戏曲表演一样。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裴晏介绍,这项互动活动直观清晰,可以满足广大观众参与互动的需求,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让观众得到全新的观展体验。

展品中还有20多件融合了数字技术与戏曲文化的奇思妙想。比如《声起形线》,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的唱腔进行声波线性化,把戏曲的声音进行视觉化传播。关公战秦琼的《斗戏画》、扮上装的戏曲演员与市民在一节车厢里的《开往大剧院的地铁》、重构洛神赋的《墨韵京声》……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让戏曲变得现代人随手可触,展现出有别于传统舞台演出的独特生命力,使人感受古老戏曲与现代科技融合碰撞出的艺术魅力。

卢沟晓月中听戏曲之美

展览还把卢沟桥“搬”进了展厅。“卢沟赏韵”展区实景还原了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实体白桥和纱幕上的全息影像,让步入其中的观众就好像在朦胧月色下踏上卢沟桥,背景循环播放的是不同曲种经典唱段,3D环绕效果仿佛是名角儿在耳畔轻轻吟唱,配合侧墙投影出来的戏词,造就出戏曲的独特意境。

据介绍,“卢沟赏韵”展区架设了多台投影设备,将各种戏曲元素及全新制作的戏曲视频内容投影到卢沟晓月景观中,配合戏词打造沉浸式体验,将卢沟桥与金中都、元大都融合,带给人“穿越”的效果。据介绍,这里的戏曲视频,不论是《牡丹亭》还是《贵妃醉酒》,都是在专业绿幕影棚由资深戏曲老师与摄像团队共同开发完成的,非常值得在朦胧的“月色”下品味。


油画《芳华》画面内外的“手机”,体现了戏曲传播的新趋势。

观展·亮点

现存最早戏台上“唱”现存最早的戏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中国戏曲从汉唐的角抵戏、参军戏到宋杂剧、金院本,再到昆曲、京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戏脉流芳”展区,以静态文字与动态视频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幅25米的戏曲历史溯源长卷,数字化、碎片化的集纳,让戏曲史在这里“一图读懂”。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浮雕戏台穿插在长卷中,戏台上播放对应时期的经典全本戏曲视频,让人直观地看到戏曲的历史。

“戏台”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座二郎庙戏台,戏台上是中国戏曲学院于少非教授发掘复排的《张协状元》。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书记迟雪峰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个戏台和戏曲“打头阵”,是因为他们具有特殊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可以说是在现存最早的戏台上“唱”现存最早的戏。

原来,这个二郎庙戏台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山岗上,于2003年被发现。台基右下方束腰石板上刻的铭文证明,戏台是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建造的,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文物专家认定,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台,整座戏台从形制、构件及营造方式上都与《营造法式》上的规定基本相符。

戏文里的“老祖宗”——《张协状元》是中国宋元南戏早期作品,还被收录在《永乐大典》里,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也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据说是1920年由一位名叫叶恭绰的中国学者在伦敦街头一家小古玩店偶然发现后购回,才得以重现。

在《清明上河图》中 听戏斗诗逛街市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的市井风俗在画家张择端笔下和如今学生的奇思妙想下被徐徐道来。展览现场展出的《上河》,是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学生师婧婧设计的一款游戏。

记者看到,参与游戏的观众能生成一张“北宋脸”,然后从城门进入《清明上河图》的街市中,在勾栏瓦舍里“听戏”,去木版画作坊里“印刷”门神,到药店里“采购”地道的中药,去诗社里和人“斗诗”,在成衣店里用“交子”换装宋代服饰。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师陈燕告诉记者,除了《上河》,展览中还有一批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数字化、游戏化的实践。《行随徽路》AR桌游展现了徽班进京的历史,观众可以化身四大徽班掷骰子,跟随他们一路“进京”。《乾隆听戏》AR小游戏,对故宫现存11座戏台进行形象提炼和再设计,给乾隆设计最佳听戏流程和曲目,在游戏中了解戏曲知识,展现了戏曲在当今时代下不断演变的魅力。

观展·提示

■展期:即日起至11月22日,每天开放。11月23日至明年6月30日,根据预约情况周末开放。

■地点:园博园梦唐园

■票价:购票进入园博园后可免费参观。园博园全价票20元/人,需通过“北京园博园见证精彩”微信公众号预约。

相关

“盛世华章·戏入人生”展

通过AR和VR技术扎上靠、勒上头,在3D体验区来一段《定军山》或《三岔口》……在徽班进京230周年之际,西城区安徽会馆响起胡琴和皮黄之声,举办“数剧京韵”京剧数字传承与创意体验系列活动第三期“盛世华章·戏入人生”,戏迷可来此体验沉浸式国粹。

在日间展陈中,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赏民俗专家、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白大成珍藏的京剧主题民俗文物,包括首次公开展出的故宫博物院馆藏《乾隆八旬万寿图》数字版、錾刻京剧戏出人物图案的银锁、白铜水烟袋及火镰、流行于清末民初的吊挂年画、有“程长庚再世”之美誉的汪桂芳先生的手书戏词折扇、一张绣有十五个著名京剧剧目的婚嫁轿帏等。展品均为百年来富含京剧元素的各类生活用品,展现了北京民间大众生活与京剧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京首个京剧文化数字资产库——“数剧京韵”项目成果也在此进行展示。参观者可以借助设备,置身于数字还原技术重建的湖广会馆,观看通过捕捉国内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小毛、李继春的精彩表演呈现的《三岔口》,还可以进行全数字化的脸谱勾画、动作学习等。在夜间体验中,市民可“化身”任堂惠、刘利华、黄忠等京剧角色,登上安徽会馆的戏台。(本报记者 张骜)

观展提示

■展期:即日起至11月4日

■地点:西城区安徽会馆

■票价:免费,需关注“天桥演艺”微信公众号,回复“京剧”后,通过报名链接报名。

 

 

(原标题: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 全息影像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数字科技带你梦入梨园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