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民族乐器奏《卡门》别有新意

2020-10-14 11:11

北京晚报

记者:高倩

“一提到民乐,很多观众都会觉得它热闹甚至嘈杂,我们想改变大家的这种印象”,指挥家彭家鹏说。11日晚,由他执棒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登台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了“丝竹里的江南”主题民族管弦音乐会。


方非 摄

无论是比才的《卡门》序曲、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雷电波尔卡》等西洋经典曲目,还是《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中国旋律,观众们熟悉的,都是编制宏大的交响乐版本,音乐会的上半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全新的改编。“我们不是在单纯模仿交响乐的声音,民族乐器能带来另一种不同的张力和思考。”彭家鹏介绍,比如在《斯拉夫舞曲》中,乐团用弹拨乐器替代了原本的铜管部分,而这类乐器,各自是交响乐团和民族管弦乐团中不具备的。

下半场,旅美大提琴家康乔瑄、二胡名家朱昌耀与乐团合作带来了《楚颂》和《乔家大院》,其中,《楚颂》原本为双胡琴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胡琴改为大提琴,另有一番况味。乐团还带来了《干将·莫邪幻想曲》,这部作品取自春秋时期吴楚地区广为流传的“干将莫邪”故事,全曲大开大合,丝竹与金鼓交错,粗犷与细腻更迭,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国乐的万千气象。在彭家鹏看来,这是一部可以颠覆许多人关于民族乐器“声音”的想象的作品,很多人似乎能捕捉到铜管般的声响,但其实它们都是由民族乐器奏出的。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勇于跨界和创新。“在改编作品时,他们并不是只考虑哪首作品更容易改编,而且对待手中的作品,他们会不断完善配器等各个层面,一直进行打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是音乐节决定邀请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重要原因,他们的到来,对于传统民乐和交响音乐两种观众“阵营”来说,都是全新的刺激,而这也是音乐节一以贯之的“中国概念”的延伸。

常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康乔瑄对推广中国音乐深有体会,也非常认同北京国际音乐节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尝试,比如《楚颂》中的大提琴,借由这件西方观众熟悉的乐器,他们也许更能体会中国故事“霸王别姬”中深沉的爱情与英雄主题,“我们需要用外国观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高倩

流程编辑:u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