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9:47
日前,美国选举人团投票正式收官,拜登最终收获306张选举人票,正式当选为下届美国总统。在胜选后的公开讲话中,他在点出了一众试图“推翻选举结果”的共和党人后,喊出了“是时候团结起来了”的口号。只不过,首都华盛顿的“百万大游行”却给了这位新当选总统“当头一棒”,暴力冲突导致的流血事件充分说明,美国社会的深度撕裂,显然无法用这样一句口号消弭。
资料图 新华社发(沈霆 摄)
党争极化削弱政治活力,“团结”缺乏政治基础。当前,美国的党争极化愈演愈烈,党派妥协与共识,正在被杯葛与冲突取代,制度运行效能愈发低下。特朗普在任期间,利用不断扩大的总统行政权力,将奥巴马的政治遗产毁坏殆尽。而民主党人佩洛西,则率领众议院以“否决政治”坚决回击。如果说“通俄门”调查将党派竞争推向了白热化,那么两党在“弹劾案”中的剑拔弩张则表明,驴象两党间的共识与合作基本荡然无存。此次大选中,共和党在参议院依旧把持多数席位,在众议院席位仍有扩大趋势,在极端主义盛行的美国政坛,想要达成“团结”,恐怕比登天还难。
贫富差距加速阶层分化,“团结”陷入贫困陷阱。新冠肺炎疫情在造成大量失业的同时,也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加速亿万富翁阶层的财富聚集。数据显示,现有651名美国亿万富翁的个人财富,在过去9个月里增长超过1万亿美元。而“富人愈富”的另一面,则是“穷人愈穷”。疫情期间,不仅全美整体就业岗位损失逾1000万个,零售、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更是遭遇毁灭性打击。但是作为“最不平等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民主制度并没有主动纠错,更没有通过税收、福利等形式实现合理的财富再分配。1%与99%的矛盾愈发尖锐,加剧着右翼保守主义与左翼民粹主义的泛滥。如此社会背景下,团结、共识显然是一句空话。
族群分裂叠加身份政治,“团结”遭受碎片化认同挤压。族群分裂本就是美国社会的痼疾,更在特朗普任内达到了新高度。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将族群政治与宗教议题引入政治认同,以“白人至上”“美国优先”等口号攫取锈带选票,任内又在堕胎、移民、以色列迁都等议题上,吸引保守主义基督教福音派成为其拥趸。今年以来,“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浪潮,更进一步演化为族裔分裂与身份政治的新裂变体。此次大选中,两党在力争少数族裔的同时,均将身份认同当成吸纳选民的“良方”,碎片化政治议题致使选民态度急剧分化。拜登政府以凝聚8100万选民的碎片化认同取胜,却也缺乏真正弥合社会团结的动力。
纵观美国历史,激烈的党派斗争、经济大萧条与种族主义运动等弊病总在伺机迸发。掌握巨额资本、组织严密的利益集团牢牢把控政治制度,华尔街金融业肆无忌惮向全社会转移风险,中下阶层成为经济衰退的牺牲品,并借由种族主义、族群冲突等社会运动集中宣泄愤懑,这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制度本身具有的重大缺陷,也是制度衰败的征兆。可以说,美国社会的深度撕裂,并非由特朗普始,也断然不会随其离开而终。民主制度的衰败与国家治理的失效,是当前美国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只是这一切,已经没有了“团结”的基石。
(原标题:深度撕裂的美国社会难以弥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小庆(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博士后研究员)
流程编辑:u01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