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于先生微博发文称,10月13日,他与女友准备乘坐春秋航空一航班从威海前往南京就医,因女友患有抑郁症,服用药物副作用导致手抖,被拒绝登机。春秋航空回应称,该旅客情绪激动、病情不明,出于安全考虑作出这一决定并办理了机票全退手续。于先生并不认可航空公司的解释,表示其女友登机前情绪已经恢复平静,建议公布机场监控录像。这一消息引发热议,公众关心的不只是事件的真相,还有抑郁症患者乘坐飞机的标准。
涉事网友的登机牌
按照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34条规定,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从规则的角度来说,春秋航空的做法可谓有据可依。事实上,确实有相当多的网友支持航空公司的做法,毕竟飞机在天上是个全密闭空间,机组人员虽然受过相应的医疗培训,但也不足以专业地解决精神疾患带来的问题。出于安全第一的原则,机长有责任把握住是否允许登机的裁量权。所以,抑郁症并不是拒绝旅客登机的理由,情绪激动、有潜在风险才是。
但合理并不等于合情,就于先生接受采访披露的细节来看,航空公司的处置过程过于简单粗糙。比如在公共场合询问有心理疾患的旅客隐私问题,令其感到压力的做法,既无益于事情的解决,还会让患者面临疾病复发的危险,给人留下航空公司冷漠傲慢的不良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
即便这名旅客情绪激动,如果没有客观证据证明其登机后会扰乱航空安全或危害他人安全,航空公司贸然“拒载”,也可能涉嫌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去年7月,一名自称“国航监督员”的旅客曾经大闹头等舱。据国航事后解释,这名旅客患有精神疾病,但很难拒绝其登机;2018年,也曾经发生过有精神疾患的旅客在机上发病、威胁机组人员安全的情况。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患者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上飞机,根据哪些标准和证据来判断,应该走哪些程序,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也是各航司执行尺度不一,给旅客出行造成混乱的重要原因。
如今,现代人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抑郁症患者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不刺激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为之创造友善宽松的社会氛围,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才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对抑郁症和精神障碍患者乘坐飞机、高铁出行,也应该加紧加快相关立法,明确旅客、航司的责权利,结合精神卫生、航空安全、合同保障和消费者权益几方面的考量,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引。
(原标题:抑郁症就不能坐飞机?需要拒载真相,更需要登机标准)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